易道文学网yidaowenxue.com

李应问道:“火枪作、闪电作、毒器作、马军作是干啥的?”

我一一做了解释:“火枪作(研究制造火枪等)、闪电作(研究制造霹雳闪光等)、马军作(研究改造马军锁子甲、马镫、马刀、马掌、马上战术等)火枪作(研究制造火枪等)、闪电作(研究制造霹雳闪光使敌人瞬时眼盲等)、毒器作(研究制造战争毒药等)。”

李应问道:“马掌又是个啥的?”

我又做了解释:“在马具中,除了耀眼的辔头、马鞍以及意义非凡的马镫,还有一种相对不起眼的,甚至绝大多数时候不会被人注意的,因为它总是被马踩在脚下,这就是马掌。马掌,学名叫做马蹄铁,在古代还曾被称为脚趾。别看它个头小,而且没什么华丽装饰,但马掌对于马匹来说,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备。不少朋友应该听过这个号称有历史原型的谚语(其实是虚构的):断了一枚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为何要钉马掌呢?马的肢骨最末端就是蹄骨,这是马的第三节趾骨,我们所看到的马蹄,其实是由蹄骨以及包裹在其外面的角质层所组成的。这层角质层,说白了就像人的指甲,总在地上摩擦,就会出现磨损。对于自然界的野马来说,问题并不大,因为一方面角质层跟人的指甲一样还会生长,另一方面野马的运动量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不想跑就不跑了呗,马又不傻。可是对于人们驯化、使役的家马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工作负荷大,而且又经常走砂石路,那么角质层的自然生产速度就比不上磨损速度,甚至会导致马蹄出现劈裂,马也就“废了”。所以要研发出马蹄铁。”

我又画出了马掌的大概简笔画,两人一看就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应问道:“那又如何钉马掌?”

我说:“钉马掌也被叫做“挂马掌”,为什么叫挂,随后便说。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如果挂得好,马掌就经久耐用,如果弄不好,没用多久马掌就掉了,甚至会导致马匹变瘸。有很多人都有个疑问,钉马掌要用到铁钉,这样马不疼吗?这个还是取决于技术。我们在前面说了,马蹄外面裹着角质层,如同人的指甲,您剪指甲不疼吧?所以如果手艺好,马是不会疼的。可万一遇到个“二把刀”,一下子钉深了,那可就比剪指甲剪到肉疼多了。钉马掌,得先想办法把马匹固定住,防止其踢人咬人,过去常用所谓的马掌桩,就是几根大木柱子,把马捆起来。然后对马蹄上的污秽进行清理。最后用钉子通过马蹄铁上的小孔,将其钉到马蹄的底部。”

我还告诉他们:“别看一块小小的马掌,如果只是用钉子钉入马蹄,一开始看着是挺牢靠,但用久了以后,钉子难免会逐渐松动,弄不好就使得马掌脱落了。为了让马掌固定得更牢靠,古人就想了个办法,把钉子斜着往外钉一点,让钉子头在马蹄半中间露头,然后再把这个钉子头敲弯,这么一来钉子就成了铁钩,把马掌“挂”在了马蹄上。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在马蹄上看到这样的钉子头。”

李应、杜兴两人听得心服口服。

李应突然问道:“马掌这样好,为什么我军始终未使用?您是从何而知的?”

我如果说,我是在未来见过的,他们信吗?

肯定不信,所以,我告诉他们:“我小时候见过机关门的一本古书,上面有这个设想。但后来为什么没实现,就不得而知了。”

李应笑道:“我说您怎么啥都知道,不知道的还以为您是从未来活过一回了呢!”

我大吃一惊,李应何等聪明之人,假如他也知道穿越这件事,那我这个穿越者身份迟早会被他识破。不过,这个时代不会有人听过穿越这种事。

中国什么时候有了马掌?这个我需要给您科普一下:马掌,最早出现于古罗马,这种马掌或铜或铁,形状符合马蹄下部,但那时在固定时除了用短钉子外,还需要借助皮革来捆绑,有点类似古罗马士兵所穿的“罗马鞋”,因此也被称为“马凉鞋”。而在与之同时期的中国秦汉时代,并没有发现关于马掌的确切文献记载或者文物遗存。将其解释为金属易腐朽显然是难以服众的,因为考古发现了很多当时的铁质马衔、马镳,却没有发现马掌。有些学者指出,当时对马蹄的保护方法,就是用烙铁去烫马蹄底部,使其变得坚硬。

在过去,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我国在元代之前很可能都是没有马蹄铁的。理由之一是南宋人赵汝适在其着作《诸蕃志》中记载大食国的马“用铁为鞋”,觉得很新奇,说明直到南宋还不怎么流行马掌。的确,从秦汉到唐宋,中原地区都没有发现过马掌。不过,在相对偏远的东北地区,却有所发现,而且时代还不晚。考古工作者在东北三省着名的高句丽好太王陵中发现高句丽时代的蹄铁,其时代为公元3-6世纪。是的,该墓年代确切,为公元414年。为何在东北这么早就出现了蹄铁,但是在随后的漫长时间里,在广大中原以及南方地区反而没有了呢?据研究,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可能跟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有关。高句丽的政治核心地区就是各种山城,周围多山,在这些地区骑马,更需要保护马蹄,以及加强马蹄的防滑性,所以蹄铁应运而生。但是在中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好一些,即便没有蹄铁,凑合凑合也能用,因而长时间没有出现。

但是,我来了,来到这个缺马的大宋,我得让马掌提前面世,确保仅有的战马服役时间能更长一些。

我还告诉李应、杜兴:军械作坊只是个雏形,随着研究发展,还会增减、合并、拆分。并建议重点使用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等老年工匠,建议李应任军械司司长,杜兴任军械司总管事,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任军械司总工程师。下设神弩作、甲胄作、旗帐作、刀枪作、战车作、抛石作、守城作、攻城作、猛火油(石油)作、火药作、火器作、火枪作、闪电作、毒战作、马军作等。每一作设官事1人、工程师1人。每一作还应根据研究制作对象不同,分为不同车间,每个车间设车间长1人,设计师5人,制造师20人,均由老年工匠担任。一千多名青壮年工匠暂不参加工作,先予以培训再根据兴趣、特长、培训、考核情况,安排不同工种、车间。军械司还下辖一个军械学院,李应兼任军械学院院长,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任副院长,挑选有设计、改进兵器经历的老年工匠30人任军械学院教授兼研究员,专门研究和培训招来的一千多名青壮年工匠。在培训中发现并推荐上报优秀人才,供我们量才使用。

然后,叫杜兴、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等人根据各作坊作长的要求审核设备采购计划,上报李应终审签字,安排采购。

然后,我叫过禁军军校王琦,叫他安排人手换班值守,院内每人配备一个神臂弓,院外再派人便衣暗哨,不得有误。禁军军校王琦领命而去。

然后,斥候军首领诸葛英前来上报调查结果,有五名工匠户籍地址与事实不符,甚至原籍查无此人。于是,叫侍卫持我令牌,叫皇城司派人抓人,至于审讯结果如何,就不是我李铁牛的事了。再然后,就是李应、杜兴、耶律火、完颜烈、李威、张怒等人的事了。我只能静待花开了。